在安徽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副教授夏宏武老师的指导下,2025年4月26日,安徽大学体质健康调研队走进合肥工业大学,围绕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展开实地调研。调研队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与基础体质测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深入了解合肥工业大学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状态与健康行为习惯,旨在为高校健康促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参考。
体质状况调查:运动频率不足,基础体能水平下降
调研当天,调研队员在合肥工业大学校园内开展了标准化体质测试及运动习惯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学生中,每周体育锻炼不足两次的比例达到57.3%,规律性锻炼习惯尚未普及。基础体测数据反映,部分学生在肺活量、50米短跑、立定跳远等项目上成绩偏低,体能水平较入学时有所下降。
在随后的访谈中,不少学生提到课业负担沉重、实习压力增大,使得运动时间被严重压缩。部分大四学生表示,因毕业论文与就业准备占据大量时间,已几乎放弃日常锻炼。
心理状态调研:焦虑情绪突出,心理支持利用率低
心理健康是此次调研的另一重要内容。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的测评,调研队发现,合肥工业大学在校生中,焦虑情绪检出率为22.1%,抑郁情绪倾向检出率达到17.8%。尤其是临近毕业的高年级学生,普遍面临就业压力和学业压力的双重叠加,情绪波动问题较为突出。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校内设有专业心理咨询服务,仍有超过七成受访者表示“从未使用过心理咨询资源”。访谈中,多名学生提到对心理服务存在认知不足、担忧隐私泄露等顾虑,反映出心理支持体系在宣传覆盖与信任建立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健康行为观察:健康素养具备,实际行动滞后
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健康饮食、科学运动的重要性有基本认知,但在实际生活中,落实率并不理想。约53%的受访学生表示存在作息不规律、摄入高热量食物频繁、缺乏主动运动的现象。部分学生坦言:“知道应该健康生活,但总是被学业和实习打乱了节奏。”
这一现象反映出健康素养与健康行为之间存在明显的“知行脱节”问题,需要通过系统教育与行为引导加以改善。
建议与展望:多措并举,护航大学生成长之路
针对合肥工业大学调研中发现的身心健康问题,安徽大学体质健康调研队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完善校园体育设施与活动体系,增加课余运动项目供给,提升学生运动便利性和参与热情;二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心理咨询服务流程,降低学生求助门槛,增强心理支持系统的可达性与亲和力;三是系统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教育,通过设立专题讲座、健康挑战赛等方式,引导学生将健康知识转化为日常习惯。
此次调研活动,不仅为合肥工业大学学生身心健康状况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也为高校今后推进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安徽大学体质健康调研队将继续秉持科学严谨、服务社会的宗旨,深入探索大学生健康促进路径,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方文发 梅可 杨雯 汪美琪)